admin 发表于 2023-3-28 10:11:11

匆匆走过,月色依旧——读《朱自清的朋友圈》

2022年三月的一个午后,百无聊赖之际,接到了夏明亮老师的电话,随后匆匆一见。


夏老师带来了他的新著《朱自清的朋友圈》。封面是朱自清先生的肖像画,温厚朴实,儒雅平和。和夏老师短暂的交流后获知,此书由当代散文大家、鲁迅文学奖评委梁衡题写书名,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高远东教授和朱自清的嫡孙、朱自清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朱小涛分别为该书作序,由此可见此书在新时期传记文学作品中的份量。

是晚,我迫不及待的打开这本书,想要一窥朱自清先生的朋友圈。

浏览目录,看到排列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鲁迅、胡适、夏丏尊、丰子恺、俞平伯、朱光潜、闻一多,还有冯友兰、梁思成、沈从文、汪曾祺等等。这一长串的名字,传达的是朱自清先生的朋友圈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圈,也传达出这个极具代表性的民国文化圈,是中国文化从旧文化走向新文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夏老师著述中涉及到民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文学社,以及当时众多名家的学术论文、专著、作品集,甚至特定时期的报刊和书信,他也一一涉及,几无遗漏。这些详实的材料都足以说明夏老师在撰写此书之前,用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大功夫,查阅了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甚至可以说是博览群书,面面俱到。这也为此书的全面性、深入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夏老师的这部传记,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朱自清先生的朋友圈,也可以初步了解民国时代的文人风貌、风骨与精神,这实在是一种便捷的学习途径。

夏老师以简明流畅的笔触,对朱自清先生与亲人、师友以及学生的交往轶事进行了细细梳理。这种细致的爬梳,不仅很全面的呈现了朱自清先生本人一生所从事的文学事业的点点滴滴,也间接的呈现了诸多文学大家在文化传承、新学拓展以及个人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趣闻轶事。朱自清先生与这些师友的交往,在夏老师的笔下,犹如一本活动的画册,每翻开一页,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而这一个个故事,串联起来,就是朱自清一生生活、学习、志趣的生动长卷。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代国学大师,其学养、人格、风骨和精神,是如何一步步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累积起来的。朱自清先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再一次清晰的展现。他不仅仅是我们印象中的优秀散文学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批评家,是一位高雅而又风致的诗人,更是一位严谨而又博学的学者。这些林林总总的人和事,被夏老师一支生花妙笔书写的叙议结合,情理并重。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遵从了故事的真实性。

比如:胡适先生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在新文化运动中,以毕生精力推广白话文,却自谦是“历史癖太深,故不配做革命的事业”,他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确实当得起那句“但开风气不为师”。作为早期研究胡适的最重要学者之一的朱自清,被胡适认为是最为懂得他的学生之一。所以,胡适在新文学的道路上引领他,提携他,也器重他。朱自清对胡适先生则充满感念和欣赏,在新诗和白话文创作方面,他是胡适的积极追随者;在一些激进学者攻击胡适的时候,他又是胡适的坚定辩护者。朱自清英年早逝,胡适沉痛哀悼,一口一个“佩弦”让参加追悼会的各界人士为之动容。这些都足以说明他们之间虽是师生,却已超越师生的深情厚谊,是很难用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述的。

再如:朱自清曾赋诗说俞平伯“平生爱我君为最”,但这句话如果换做俞平伯送给朱自清,也是完全可以的,因为他们的友谊是彼此的,相互的。他们互赠诗词,同游秦淮,同题作文……等等,这些交游的情节,每一段都令人叹服。尤其是年届六旬的俞平伯先生,放弃了全国人大政协机关组织的视察机会,半路上独自跑去金陵鸡鸣寺缅怀已经逝去的故人朱自清,这种情深而不能自已的行为,读来不由令人热泪盈眶。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

是呀,燕子还会再来,杨柳还会再青,桃花还会再开,而我们的佩弦先生,已经匆匆走过,再也不会回来了。但那荷塘依旧,月色依旧,我们对那些美好诗文的热爱,依旧!

而夏老师正是那个再次带领我们追念先贤朱自清先生的指路人。

朱自清先生短暂的五十年人生,正好横跨整个民国时期,在这极其短暂的几十年里,各种各样的文化,新的和旧的、中国的和外国的、优秀的和腐朽的,交织纠缠在一起,彼此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朱自清与师友们之间的许多来往书信都被夏老师详细地引入书中,充分再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交游方式和细节。他们文风不同,语气不同,性情亦不同,但他们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深厚情谊,和而不同却又美美与共的高贵品格,一一读来宛如身临其境,可闻其声,可感其事,更知其人。

这本著述最值得称赞的是,夏老师把原本具有学术性质的传记写的如散文随笔一样轻松自在,但在散文的形式下却又不失学术的严谨。堪称为一种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学术随笔”。

这是一部新的朱自清传记,有新的创意,也有新的抒写。但这又不是一部新的朱自清传记,因为它已经打破了传统传记的窠臼,超越了传统传记的藩篱。它是朱自清的朋友圈,也是整个民国文人的朋友圈,小到几十个人的交集,大到一个时代的折射。沈从文先生评价朱自清先生的人与文,“必然活到许多人生命中”。那么夏老师的这本书,必然会让更多人了解朱自清先生,了解那个人才辈出的伟大时代。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深深地感谢夏明亮老师,让我们走进那个沧海桑田的时代,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朋友圈。

《朱自清的朋友圈》一书由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出版,引起广泛关注。当代著名散文家、鲁迅文学奖评委梁衡题写书名,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远东,朱自清嫡孙、扬州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朱小涛分别作序。

北京大学高远东教授在《朱自清的朋友圈》一书序文中说:“朱自清先生并非如鲁迅、胡适、郭沫若、徐志摩等社交生活活跃的人物,在一般印象中,他交往较多的不是北大读书时的同学,以及白马湖时期春晖中学教书的同事,就是长期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时职业相处的师生,其人脉就是其从生存环境‘天择’的结果,几乎不存在任何主观能动的构造。”

该书“以笔为镜头进行环顾,在时代社会的广阔时空,在生命之成长、事业之展开、使命之完成等环节广阔展现朱自清的社会关系。”梳理了45位人物与朱自清的交往,次第呈现出朱自清生命、文学与学术事业之展开,如一幅幅活动的画廊,勾勒出朱自清人生的春夏秋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匆匆走过,月色依旧——读《朱自清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