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友网 首页 > 人物访谈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李大开:揭秘与湘火炬合资秘事

王晓辉  2014-01-20 11:12:46  节选《大开眼界》

    2000年的初春,当人们还沉浸在欢庆新春到来的喜悦之中时,突然,刺骨的西北风裹挟着漫天飞旋的黄沙铺天盖地朝着西安这座千年的古城而来。阳光明媚、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顷刻被遮天蔽日的沙尘罩上了一层厚厚的土黄色。太阳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像一只灰色盘子悬挂在天空。一场倒春寒即将到来。


    对于这样的景色,很多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也许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但对于李大开来说,眼前的状况却让他触景生情,陷入了久久的思考之中。


    是的,陕齿的主导产品双中间轴变速器,以其优异的性能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信任,订单纷至沓来,与日俱增。在国际OEM配套市场上,陕齿也由于稳定可靠的质量,产品销量水涨船高。可以说,这在当时的中国齿轮行业中凤毛麟角,对陕齿来说,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高速发展的光明大道,企业可以走很久很远,可以实现最绚丽的辉煌。


    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大家都在为这大好的局面欢欣鼓舞之时,在李大开心中,却藏着一个个的隐忧。
 

_DSC0247.jpg

 

    李大开说,当时,自己最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机制问题。陕齿是典型的国有企业,几年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却是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进行的。属于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式的改革,起不到“既治标又治本”的根本式变革。无论是企业的机制,还是职工的思想观念,都无法真正实现最彻底的改变。企业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要建立名副其实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资金问题。陕齿虽然实现了一定的发展,但有限的企业规模,陈旧落后的技术装备,低下的管理与生产能力,都让企业在新的形势下顿显窘境,眼看着一个个大订单被别人抢走。如果这些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随时都可能让来之不易的全面扭亏现状“一夜回到解放前”。
 

    如鲠在喉的现状让李大开茶饭不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一家之长,他必须要敢于担当,为企业的上述问题谋策略、想方法。
 

    “那个时候,我只要一睁开眼睛,满脑子都是为4.37亿元的银行贷款,以及每年3500万元的利息支出发愁。我终于知道了,伍子胥是怎样一夜愁白头的了。”李大开调侃自己说,一系列的问题让陕齿的发展举步维艰,技术改造不能正常进行,优势便不能正常发挥。而受老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拉动,国内重卡市场的形势却日日高涨,如何克服眼前的困难,并把握这些机遇,将眼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延续下去,争取更大的发展?

    残酷的现实同时让李大开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重围,陕齿必须还要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创新经营机制。可这对于在国家“襁褓”中过惯了好日子的国企职工来说,无异于剜“心头肉”。


    可就算是剜“心头肉”也必须改革,否则企业必死无疑。在李大开的心中,现行体制肯定无法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无法与国际竞争。最好也最彻底的办法就是改制、合资,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李大开认为,近几年,陕齿虽然在扭转困局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也许现在很多人不理解我,但我不能做历史的罪人。我相信,随着企业步入了良性循环状态下,通情达理的职工们会理解我的。”李大开一语中的。
 

    然而话音未落,职工们的质疑声就给了李大开一个下马威。

    ——现在企业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没必要搞合资啊!
 

    ——我们不要金饭碗,只要我们的铁饭碗。万一合资后还不如合资前怎么办?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为什么要合资,合资后,我们的前途在哪里?谁来保证我们的利益?

    “万事开头难”可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啊!当相关部门宣布企业要改制,寻求合资的消息之后,不断的质疑声就在陕齿厂内部炸开了锅,一时间职工们议论纷纷且经久不息。一些职工认为当前形势很好,没必要合资;一些职工对合资后的陕齿前途表示担忧;更有一些职工对合资企业不了解,对合资本身产生怀疑。一段时期内,“左”的思想左右了陕齿人的观念,以往他们获得的殊荣与成就正在制约着陕齿对未来发展的追求,成为制约陕齿生机与活力观念的围墙。
 

    消除疑虑、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认识是陕齿的当务之急。
 

    “观念是活的,不是死的。随着时代的更迭,职工们认同的理念与文化,必须要接受环境与时代的挑战。但这种观念的转变必须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能硬来。我们搞改革不能搞一言堂,究竟要不要合资,要让职工们自己选择,要让职工们从内心里接受。我相信我们的职工都是通情达理的,也都会理解的。”李大开告诫自己的管理团队。


    “是啊,我很能理解我们职工们的这些想法。试想一下,一个转轨时期的公子哥儿,突然失去了衣食父母,所产生的各种不适应症一定会很多。就如同曾经在一个遍地是金子的土地上生活惯了的人们,面对一下子突然贫瘠的黄土地所萌生的种种疑虑、种种焦渴一样。但我相信,陕齿人在经过短暂的不安与惶恐后,一定会像以往那样披荆斩棘,走过风风雨雨。骚动与困惑之后,英雄的陕齿人一定会再一次筑起一座座丰碑。这也是我敢于直面改革的重要依据与砝码。”李大开对治下的职工有着强大的信心,内心深处,一切的困难都只是浮云,一切都将随着工作的有序开展迎刃而解。

    一场冲破思想束缚的沟通与交流就此展开,它成了陕齿能否踏上现代化征程的关键所在。


    为了让职工们统一认识,李大开身体力行,利用各种场合向职工讲述企业面临的形势,以及体制改革的意义和合资的必要性。见面,是心的见面,没有隐讳,只有真实;交流,是心的交流,没有虚伪,只有坦诚;沟通,是心的沟通,没有猜忌,只有灵犀。


    他说,在体制改革上,陕齿要积极探索多种合作方式,将国有独资企业转化为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


    他说,陕齿要建立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紧密结合,权力、决策、执行、监督机构权责明确、职能到位、相互激励又相互制衡的新型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司制,这是陕齿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他说,合资成功后,自己首先下岗,新的董事会聘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不聘他,他就另找饭碗。
 

    他说,改制要有原则,要有红线。


    一、改制绝不搞变相虚假的改制,要改就真格地改,建立起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焕发活力,蓬勃发展。


    二、必须要对国有资产负责,陕齿总厂是国有企业,改制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绝不能采用“金蝉脱壳”的办法,逃债务,甩包袱,坑国家。


    三、必须对职工负责。陕齿总厂有3000多名职工,多年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改制要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不能因为改制而使其中一部分职工走向下岗失业、无依无靠的境地。即使不能进入合资公司的职工,也要统筹考虑,给他们开拓新的就业和生活之路。


    四、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谋求共同发展。通过多年来的艰苦努力,陕齿在合资前已显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无论规模、技术、产品、市场,都处在国内同行业的前列,是业界公认的强者。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身的地位与实力,确保在合资合作过程中自身的权益不受损失。

    有人悄悄地问李大开:“你这么做值得吗?就不怕丢掉乌纱帽,成为别人的附属吗?”


    李大开回答的实在:“在名与实之间,我要的是实,要的是陕齿的美好与未来,至于我个人,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如果能给陕齿一个美好的未来,我甘愿当副手,俯首称臣。”

     “是啊,李总说的和做的始终是一致的,李总从没有只顾自己活得滋润而不顾企业的死活啊!”


    “是啊,我们的李总总是风里来、雨里去,与大家休戚与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信任这样的好领导呢?”


    “是啊,李总从来没有搞过特殊化,自己高高在上。他和我们职工一样也要聘任啊!”


    联想起李大开从1995年担任陕齿一把手的这5年,陕齿的发展蒸蒸日上、职工的收入不断增加。职工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整理着最近几年企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职工们最后的总结是:困难是暂时的,要相信这样一位一直与他们并肩作战的好领导。


    人心顺,百事顺。


    在陕齿接下来召开的党委会、厂务会、全体中层干部会、职工代表大会中,李大开的想法得到了全体参会人员的支持。大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没有一票弃权,更没有一票反对,获得了全案通过。时至今日,这一段历史依然是陕齿民主制度建设与决策的一段传奇与佳话。
 

    “无论是与天斗、与地斗,我们的李总从来不做违背自己的良心,违背大家意愿的事情,这是全体职工信任他的根源所在。”一位当年参加投票的职工代表动情地表示。

    “A good beginning is a half success!”虽然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当初寻求合资伙伴的过程却异常艰辛。


    阳光中,有谁可以看见李大开那一双布满血丝的双眼?深夜里,有谁可以看见李大开那疲惫不堪的身影?步履中,又有谁看见那一次次的铁鞋寻觅?!


    国外的、国内的。多家颇具实力的大公司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甲乙双方各自为营,在方寸之间的桌面上摆开了战场。


    一家跨国公司打算让陕齿只留下400人,李大开摇头说“NO”,坚决不同意。


    一家国内公司打算让大部分职工下岗,李大开慷慨激昂:“我宁愿不要乌纱帽,也不会签这个字,陕齿的谈判绝对不能牺牲职工的利益。”


    另一家国内公司因为不吸纳宝鸡厂区,李大开撕毁了尚未签署的协议。


    寻觅,谈判,破裂;再寻觅,再谈判,再破裂。一轮接一轮。


    虽然大多数时候总是对方先发制人,咄咄逼人,但李大开或直接对抗,或耍太极,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应对。


    坊间流传李大开最精彩的合资谈判片段莫过于这一段:


    当辽宁某大型民营汽车企业与陕齿展开合资谈判时,当时陕西省经贸委的主要负责人被对方开具的合资条件所打动,希望李大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签署陕齿与对方合资的协议,以解决这场旷日持久的合资大战。但李大开却因为没有达到企业发展的理想状态没有吐口答应合资。


    丹东某宾馆内,一场关上门的内部谈判,在陪同前往招商引资的陕西省经贸委的主要领导人与陕齿的领导人之间展开了。政府方先礼后兵,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之后,李大开只微笑不点头。随后,软硬兼施,深思中的李大开依然没有点头称“是”。最后,政府方失去了耐心,主要负责人一怒之下竟然拍起了桌子,大声威胁李大开,“如果再不尽快签署协议,回到西安后,立刻撤你的职。”
压力之下,李大开如何抉择?


    回到自己房间后的李大开,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推开了窗,丹东的夜晚繁星闪烁,仿佛是他心头一个又一个的跳跃思绪。是啊,既然已经坚持到了这一步,就要再坚持一步,坚决不能委屈陕齿上上下下的几千位职工。攘外必先安内。陕齿要想有一个更好的前途,也必须得到省经贸委的鼎力支持。冷静之余,沉思之后,李大开理清了思绪,他叩响了省经贸委主要领导人的房门,一次没有谈拢,回到房间后的李大开心不甘、情不愿,再度叩起了对方的房门,不断阐述自己为何不签字画押的理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几个钟头前怒发冲冠的陕西省经贸委的主要负责人最终被李大开的真诚所感动,被李大开的理由所说服,用笑脸证明自己再度与李大开站到了一边。


    2013年4月,上海国际车展期间,李大开接受了相关记者的采访,当记者问及十多年前相关的合资事宜时,李大开笑着回答说,当年的精彩纷呈仿佛历历在目,也远超记者们天马行空的想象。“退休后,我要将其中精彩的故事写成回忆录,将其中的故事逐个还原。”


    多番谈判之后,经一事、长一智的陕齿在李大开的带领下越挫越勇,继续寻找合资的对象。


    依靠这种精神,青山能不动?顽石能不酥?最终,湘火炬走进了李大开的眼中。


    “湘火炬由40多年的老国企转制而来,对国企的优劣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由单一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向汽车整车提升的过程中,湘火炬选择的绝大多数合作伙伴都是汽车或汽配行业的优秀国企,并且适时地输入着他们缺少和渴望的东西。”入夜,依然还在办公室内看文件的李大开一锤定音。好!就选择与湘火炬合资。

    “湘火炬”何许人也?它又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湘火炬,1961年3月7日,公司前身渌口内燃机配件厂正式成立。1980年4月更名为株洲火花塞厂。1992年12月更名为株洲火炬火花塞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深交所上市。1999年4月在股东大会上将公司更名为湘火炬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更名为湘火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10日,更名为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频繁更名的背后,反映的是湘火炬成功由单一火花塞,到重型汽车零部件生产,再到整车制造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从1997年的1.25亿元销售收入,到2003年的103亿元;从1997年2376万元利润到2003年的7.2亿元,湘火炬6年中实现了超常规阶梯式上扬的发展局面。其中,资本运作显示了巨大的魅力,数据无可争辩地对“资本运作”的某些消极认识进行了澄清。正如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聂新勇所说:“经过多年的发展,湘火炬销售额已经突破100亿元了,但她仍然正处于成长期,有着太多的新事物需要她去学习、认识、探索、总结。”
 

    湘火炬重组陕齿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据说,当年湘火炬的研究人员在研究重型卡车行业时发现,中国的载货车市场结构正在进行调整。从1999年开始,中国重型卡车的市场比重正在增加,从4.8%增加至了6.3%。2000年,这个增幅更是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达到了10.7%。2001年达到18%。2002年上半年,重型卡车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中型卡车,全年比例达到23%,这使得我国卡车市场长期以来的“纺锤形”状态正在朝着“哑铃形”的状态发展。鉴于此,湘火炬公司迫切需要进入这个赚钱的行业。
 

    作为深圳交易所最早上市的公司之一,湘火炬以其雄厚的财力为人们熟知。对湘火炬而言,要在重卡领域“玩”好“钱生钱”的游戏,没有好的项目只能是一场空想。

  
    彼时,由于巨额亏损难以为继,原中国重汽于1999年一分为三,分别划归山东、陕西、重庆三地管理。分拆重组后各厂均有率先发展的强烈愿望,也均希望获得外力的支持。湘火炬在此之前,已经派出人马兵分多路,先后到济南、重庆等地调研,寻求合作机会。

    2013年,一位长期从事重卡市场研究的行业记者对李大开当年与湘火炬合资事宜给予了高度评价——
 

    客观地说,当历史进入到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总有一些人受益,总有一些人损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实行市场经济,是陕齿这类以往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受益的单位的一种生死攸关的丧失。然而,陕齿必须要在这种关乎生与死的命运中重新抉择。以李大开为首的陕齿管理层始终没有丧失的,是支撑着企业继续顽强生存与发展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使得以陕齿为代表的这类国有企业躲过了全军覆没的厄运。陕齿不仅要活着,还要好好地活着,更要活得堂堂正正,潇潇洒洒。
 

    2013年,一位长期观察重型变速器行业的媒体记者对当年的合资做出了下列表述——
   

    陕齿总厂与湘火炬的资产重组,是西安乃至陕西国有企业引资嫁接、资产重组、缔结战略联盟的成功范例。当年的合资需要企业领导人巨大的勇气及魄力。因为这是国内首家国有齿轮企业与民营企业合资并让其控股的公司。但为了企业的发展与未来这也值得。事实证明这一决策也是正确的。

    2013年,在撰写本书时,另一位长期从事重卡市场研究的行业记者对李大开当年与湘火炬合资事宜给予了充分肯定——


    作为重型卡车的主要动力总成,虽然陕齿当时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企业,但陕齿有其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引进美国伊顿公司双中间轴变速器技术并经过长期消化吸收,进行了自主开发,在国内重型变速器领域具备了其他变速器企业无法复制的技术垄断优势,鉴于与其他重组企业的配套,以及看好的行业前景,湘火炬重组陕齿几乎是势在必行。双方的合作重组可以说是“神女有意,襄王有心”,一方面让湘火炬找到了切入重型车领域的最佳机会,另一方面也让陕齿有了资金发展壮大自己。

    改制是一场革命,一场关系到陕齿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员利益与命运的深刻革命。它如汹涌澎湃的浪潮,冲击和涤荡着所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继续存在的旧阁楼和刚刚崛起的新庄园。

 

    改制有情,改制无情。改制带来的是阵痛,阵痛之后是充满希望的新生。


    2001年9月28日,经陕西省经贸委批准,陕西汽车齿轮总厂与湖南湘火炬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其中,湘火炬以现金方式出资1.3亿元,占51%的股份。陕齿以设备及库存产成品等折价1.25亿元占股49%。湘火炬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新勇任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陕西汽车齿轮总厂厂长李大开任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陕西汽车齿轮总厂党委书记崔维克任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推动企业更快发展,2001年11月,由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占资本95%)、陕齿总厂(2.5%)、湘火炬(2.5%)三方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组建成立了宝鸡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子公司)。


    说干就干。为尽快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合资后的公司立即着手进行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最短的时间内,李大开对公司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设立了“七部一室一中心”,加快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步伐。


    果敢前进。当年10月,陕齿除保留了铸钢车间、取力器车间、后勤、医院和劳动服务公司约700余人外,其他的3000余人全部进入合资公司。


    乘胜追击。公司全员在当年全部实行了劳动合同制,进入法士特公司的原陕齿总厂职工,全部脱离了国企职工身份,与新公司签订劳动合同,聘用上岗。公司可以辞退职工,职工也可以辞职,新进职工实行聘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引入了企业的用工管理,推动企业建立了灵活规范的用工制度,打破了原国有企业的铁饭碗。


    新的制度打破了干部与工人之间的界限,公司内部人员的流动实行招聘制度。能者上、弱者下,做到了人尽其才,这充分调动了各类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李大开能够做到的远不止这些,特别是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有重大调整——


 
    一是坚持“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主要针对一线生产工人,实行计件制(后改为日工资制)。

 

    二是坚持“责任大小”的原则。主要针对多级各类管理人员,根据责任和贡献的大小核定岗位工资,并加大工资中考核工资的比例,考核发放。
 

    三是坚持“知识也是生产力”的原则。主要针对广大的科技人员,根据职工的技术水平、能力、业绩来实行,对具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行分配倾斜和特殊的奖励政策。
 
    看!法士特的科技水平不断攀升,产销不断增长;
 

    看!法士特的职工素质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改善;
 

    看!法士特的政治民主建设不断加强,经济效益不断攀高;
   
    看!法士特的廉政建设取得实效,干群关系和谐发展;
   

    看!法士特的职工收入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

    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哎!越来越好,唻!越来越好,唻!活得有奔头,人会步步高;想做到你要努力去做到。幸福的笑容天天挂眉梢,越来越好!

 

    合资后,法士特职工的收入相比以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真金白银般的实惠让陕齿的老职工们忍不住唱起了风靡一时、脍炙人口的《越来越好》,这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啊!一系列成效显著的事实,让职工们对李大开高屋建瓴的决策与管理水平佩服得五体投地。从不理解、抵触合资到理解、支持合资,职工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听!一位职工这样说:与湘火炬合资,经济体制转化为多元,我们职工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分调动,让我们真正步入到了市场,由原先的“国有企业上班拿钱天经地义”到“上班不一定拿钱、创造劳动价值才能够拿钱。”这样的工作我愿意干。
 

    听!一位管理者这样说:工人拿计件工资,我们管理人员以岗定薪,技术人员根据水平和贡献定工资。改制明确了企业与个人的责、权、利关系,触动了每一位职工的神经与切身利益。我们愿意跟着李总干。
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都要经历一番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眼前的成功,追溯、记录它发展的历史很有必要。
 

    一个国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一个企业,可以从历史的进程中窥知它失败的教训以及成功的经验。这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2013年,当合资事件早已成为一段往事之时,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我们发现,与湘火炬实行合资,不仅是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是陕齿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更为李大开个人职业生涯的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可以说,合资让多方获得巨大收益。

 

    一、改善了融资渠道不畅、流动资金匮乏的局面。
    我们都知道,计划经济时代下,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发展,除了依赖政府的投资之外,几乎没有别的途径。但就在陕齿总厂建设西安生产基地时,国家对于陕齿这样的企业基本建设行为实行了由拨款改为贷款的政策,这导致了包括陕齿在内的很多企业的建设资金必须要依靠银行贷款。虽然产品需求日益增多,订单纷至沓来,但苦于没有顺畅的融资渠道,陕齿的技术改造陷入了停顿,大量的订单无法满足。而合资改制让企业吸纳了1.3亿元的现金,盘活了资产,让企业焕发了勃勃生机。


    二、建立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从20世纪的90年代开始,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伴随着开放的扩大,大量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变化一方面为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使国有企业处于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之中。面临这种挑战,国有企业原有单一的“国有”这种产权形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历史沉淀下来的企业冗员、企业债务、社会保障等问题,使企业在日益加剧的竞争局面中深陷困境。人们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唯一出路,就是制度创新,即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模式,并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沿着这一方向推进,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企业制度。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国有企业改革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即: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多年来,陕齿总厂虽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但由于这些改革措施是在国有企业体制内部进行的,只取得了“治标不治本”的浅层次效果。唯有国有资本退出独资或控股地位,企业才能真正体会到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迫使职工消除依赖思想,从心底里实现角色转变,支持企业的全面创新与发展。


    一些国有企业在转型时,希望能由民营企业来控股,自己就能够得救,但这种想法很天真,与现实不符,很多国有企业合资后,往往被民营企业弄得管理混乱,资金挪走,设备被卖掉,使得企业转型失败走向没落。但陕齿团队却借助这个机会进行大胆的改革,借助民营企业的资本与机制,牢牢掌握企业的航向,以前途命运为出发点,取得了长远发展。


    三、优化了资产配置,构筑起了新的发展平台,为企业赢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陕齿改制前负债总额已达5.739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7302亿元,每年仅支出利息就多达3500万元。如果不在新的体制框架内寻求债务重组,陕齿将连最简单的再生产也难以维持。获得了资金支持的陕齿首先在技改上大动手笔,传统的机床设备迅速更新为先进的数控设备,让企业的生产能力、质量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法士特没有浪费合资企业的一分钱。这些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使得法士特的效益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提升。”李大开说,富勒变速器的原设计能力为年产8000台,2001年投入1亿元技改后,年底,其产能已迅速提升到了5万台;2002年再度投入1.5亿元进行技改后,其产能已经迅速提升到了10万台……迅速扩大的产能使得法士特抓住了每一次市场井喷的节点,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四、使得政府获得了巨大收益。
    合资后,法士特在2003年、2004年两年的纳税总额连续排名全国齿轮行业之首。获得新生的法士特还吸纳周边的下岗失业人员2000余人,缓解了政府的再就业压力。
 

    五、银行获得了收益。
    由于合资,法士特不仅还清了陕齿总厂所欠的4.2亿元银行债务,还增加了企业的社会信誉。
 

    六、法士特的职工获得了更高的收入。
    合资后,法士特职工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福利待遇明显改善,职工各项权益都得到了有效维护。合资前,2001年陕齿人均年收入仅为1.2万元,合资后则不断提高。2004年,法士特职工的人均年收入已达到4万元以上,不仅位居同行业之首,更在西安当地企业中名列前茅,初步实现了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社会贡献不断提高,职工收入不断提高”的三大目标愿景。
 

    与此同时,合资事件也给中国的汽车产业带来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世上没有救世主,一切只能依靠自己;二、合资并非一蹴而就,一切源于厚积薄发;三、国有企业不能妄自菲薄,要相信优势互补;四、合资务必实现双赢,不能投机取巧。
 

    合资的成功,使法士特公司的生产经营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数据显示,合资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3.17亿元,较上年增长55.2%;完成工业总产值4.48亿元,较上年增长79%;实现利税总额8730万元,较上年增长249.2%;取得开门红。
 

    国内外汽车市场全面启动,来势凶猛,国家西部大开发速度加快,特别是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网的迅猛发展,重型汽车的市场需求愈加旺盛,为重型汽车变速器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法士特在新世纪崛起的号角吹响了……



/talk/201401/5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