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步入“微增长”期,增速放缓。但中国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本土客户需求的不断细分,促使高度专业化、集成化以及市场化的关键零部件技术发展迅猛。大陆集团聚焦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扎根中国本土市场,不断创新,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市场增量。

自动驾驶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各大汽车主机厂、零部件系统供应商,甚至互联网巨头都纷纷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这也是大陆集团长期技术战略的目标之一。为了保障汽车驾驶的系统安全,努力迈向零愿景(zero vision)的安全与动态驾驶,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提出了集汽车安全技术于一体的“感知-规划-行动”效应链。“感知”部分通过雷达、摄像头以及各种车内传感器来实现,让驾驶员更好地了解车辆周围以及车辆自身的状况。“规划”部分需要各种功能强大的控制器,分析并处理各种数据以规划汽车下一步正确的行动。从“规划”到“行动”阶段则需要一系列的执行器来完成。
隶属于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的动态控制系统业务单元(VED)更多注重在“行动”这一层面上,该业务单元凭借丰富的产品线——新一代电子制动系统(MK100)包括制动防抱死系统(ABS)及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空气悬架系统以及全新MK C1电液制动系统等,能更精确地掌控各种驾驶状况,提升汽车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驾驶的舒适性。
1、加快自动驾驶演进步伐
业内普遍认同,2025年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安全则是自动驾驶的关键要素。目前自动驾驶公认有五大层级,随着层级的演进,所要求的ESC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作为实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功能的基础技术, ESC安装率的提升和普及是推进ADAS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北美、欧洲和日本在立法层面要求主机厂必须在所有轻型车上安装ESC,所以ADAS系统在这些地区的安装率也相应较高。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道路安全事故的数量。据悉,2014年在美国因为轻型车标配ESC系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了近1600人。而且,ESC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与雷达传感器、摄像头等协同使用,能实现自动紧急制动(AEB)功能和其它一些ADAS功能,可避免大部分的追尾碰撞事故。
虽然中国还没有相应的法规推出,但这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国际主机厂将国外先进技术导入中国,带动了中国本土主机厂加快从ABS转向ESC,中国市场的ESC安装率正逐年提高。另一方面,中国NCAP(新车评价规程)对安全要求日趋严格,未来越来越多的先进安全技术被要求安装在车辆上。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版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草案,能看到主动安全包括行人保护将被纳入其中的趋势。未来,如果想得到C-NCAP五星评级,ESC和AEB是必备,而ESC又是实现AEB的基础。因此,新版C-NCAP标准的落实将促进ESC在中国全面发展。
在ESC推广方面,大陆集团始终走在行业前列。据悉,自十几年前大陆集团就开始在中国推广ESC,而且是首家在中国生产ESC的公司。此前,大陆集团还携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就中国ESC市场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中国高速公路上80%的交通事故是由于车辆滑移而产生,而这类事故可以通过ESC来避免。因此,大陆集团将立足于本土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拓展ESC应用,并为推广ADAS和为未来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全新集成制动系统更具集成优势
安全、节能是当前汽车行业的两大发展方向。作为紧跟市场趋势,不断创新的汽车零部件系统供应商,大陆集团顺势而为,前瞻性地推出了集成化的解决方案——MK C1电液制动系统。它将制动助力器、电子真空泵和ESC整合成为一个结构紧凑、重量轻的电液控制模块。2016年6月发布的阿尔法罗密欧Giulia新车就搭载了MK C1。

MK C1是全新的技术,大陆集团也是全球首个将这一产品推向市场的公司。相比于传统液压系统而言,电动液压式MK C1拥有诸多优势:其一,更强大的制动压力动态性能——MK C1能更快地建立制动压力,为安全系统提供强大的制动力和较短的制动距离,有助于预防事故和减轻事故严重程度,从而满足新型ADAS为防范事故并保护行人在压力动态特性方面更高的要求;其二,轻量化——由于MK C1将所有相关功能集成为一个模块,体积减小,比普通制动系统轻3~4kg,可进一步减少CO2排放,提升燃油经济性;其三,能量回收——该系统满足了能量回收制动系统的要求(无需采取任何其它措施),同时又极为舒适。
值得一提的是, MK C1非常适用于实现自动驾驶的各项功能,不需要额外加零部件,支持完全制动能量回收,支持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现阶段,MK C1已在全球量产,之后欧洲和北美生产的很多高端车型都会用到。在中国市场,鉴于目前从ABS到ESC的技术升级正在加快,因此MK C1系统将在不久的将来装配在国产车上。
3、实现全价值链本土化
在中国市场,汽车安全技术升级的加快也预示着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升级。众所周知,自2015年以来,中国汽车行业步入了“微增长”期,增速放缓,这一态势无疑加剧了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对此,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董事会成员、动态控制系统业务单元执行副总裁 Felix Bietenbeck表示,对动态控制系统业务单元而言,未来技术的升级换代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大陆集团的业务发展。
例如,中国正由ABS市场转向ESC市场,未来装机率的增长和系统功能的增加将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对于ESC系统,客户有越来越多额外功能的需求,大陆集团的ESC产品目前可提供超过30项的附加功能,但客户的需求还是在不断增长之中。
当然,技术升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立足本土市场和客户的实际需求一步步推进。那么,动态控制系统在中国的本土化情况如何呢? Felix Bietenbeck用“速度”二字形象地定义了公司在中国的发展:1994年,动态控制系统业务单元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1997年,ABS系统在中国市场量产,大陆集团也是第一家在中国市场推出ABS的企业;1998年,在中国逐步建立研发能力; 2011年,大陆泰密克汽车系统上海新工厂开业;2011年,黑河冬季试验中心投入使用;2016年,大陆集团于盐城建立了夏季试验场。
谈到动态控制系统业务单元在本土化方面取得的成功,Felix Bietenbeck强调,一方面,中国在此时期飞速发展,动态控制系统抓住了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也是重中之重,得益于大陆集团“扎根市场,服务市场”的本土化发展战略,即整个价值链都实现了本地化,在中国拥有独立的营销、研发、制造基地和客户服务点,更好地为本土市场服务。

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董事会成员、动态控制系统业务单元执行副总裁Felix Bietenbeck(右)和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汤恩(左)
在近日举办的大陆集团动态控制系统业务单元媒体交流会上,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董事会成员、动态控制系统业务单元执行副总裁Felix Bietenbeck与大陆集团底盘与安全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汤恩就中国ESC市场、动态控制系统业务单元未来业务发展及战略等话题与本刊记者进行了交流。
记者:动态控制系统业务单元自1994年进入中国,目前各个环节的发展已相当成熟。请想问未来3~5年,该业务单元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Felix Bietenbeck:目前,市场上各种系统功能的复杂性都在增强,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壮大研发团队以及生产能力。首先从整个市场趋势来看,中国电子制动市场从ABS已经转到ESC市场,2016年的ESC装机率将比ABS更高。根据我们的统计,2016年中国市场ESC在整个轻型车装机率基本在50%左右。我们提供了家族化产品、新一代电子制动系统——MK100 ,拥有超过30项的附加功能。高性能的MK100 可涵盖所有功能:从基本型ESC,直到舒适性与性能堪比线控制动技术的高端系统。
其次,新能源汽车是国内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新推出的MK C1是能够完全回收制动能量的产品,可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目前已在全球量产,未来几年将会提供给中国市场的客户。
2018年以后,如果想 C-NCAP达到五星或者五星以上的评分标准,AEB是必须要有的功能。ESC实际上是AEB必须实现的基础,因为主动的制动建压要通过ESC来实现。因此从技术上来讲,ESC是我们不断实现新能源解决方案及自动驾驶方面的一个基础。
记者:对于ESC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大陆集团动态控制系统业务单元业务单元有哪些计划?
汤恩:十几年前,我们在国内就开始推广ESC。我们会和汽车制造商通力合作,持续宣传ESC的优势。我们也开始了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CSR)活动在公众中推广安全驾驶。例如,从2012年起,由大陆集团和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共同发起的青年安全驾驶培训项目。以“安全驾驶,我承诺”为主题,旨在提升青年驾驶员的道路安全意识共同促进道路安全行为。此外,大陆集团还是Global NCAP“防止碰撞”(Stop the Crash)信息宣传活动的合作伙伴之一,这一宣传活动旨在通过推广采用最先进的安全技术标准配备来改善道路安全。该项活动计划也将于2017年11月在中国启动。
记者:大陆集团2015年提出了“感知-规划-行动”概念, 动态控制系统业务单元的产品更多集中在“行动”这个层面上,那么如何与大陆集团的底盘系统,或者其它业务部门合作来实现零事故的愿景?
Felix Bietenbeck:如今,汽车系统越来越复杂,所以大陆集团提出了“感知-规划-行动”效应链,并立足于这个宗旨开发更多的功能,加强集团各业务单元间的合作。例如,在AEB、道路保持、道路偏离检测和预警方面,我们和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业务单元合作;在集成安全车联网(V2X)技术、安全气囊、行人保护系统等方面,和被动安全与传感器业务单元合作;此外,我们与同隶属于底盘与安全事业部下的液压制动系统业务单元,一起研发电子驻车系统。
有时候合作还会跨事业部。例如,我们会和动力总成事业部同事合作研究如何集成制动系统进行能源收回等;和车身电子事业部合作收集车外信息等。我们和其它事业部都是有互动的,因为如今想要提供整合的解决方案,网络化的开发工作是必要的。
记者:与中国自主品牌的合作所面临最大挑战是什么?
Felix Bietenbeck: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看到中国整车厂的发展非常快。谈到挑战,那就是要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以满足当地市场一些客户对高科技越来越高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和他们一起成长,而且我们觉得这样的挑战是正面积极的。
汤恩:整个中国乘用车市场快速发展,本土客户要求我们的开发周期越来越短,这也说明客户希望尽快推出新产品。我们整个本地团队拥有20多年的本地市场经验,具有很多与本地客户的合作经验以及和本地客户沟通的良好机制,应该说多年合作非常成功。未来的挑战除了速度之外,还有一个多样性:一是客户多样性,我们基本上与所有国内自主品牌都有合作;二是市场所要求的技术多样性,涵盖从最基本的ABS基础版,到最高要求版本包括100%制动能量回收的技术要求等。这也是我们推出家族化的MK100 系列产品的初衷,用家族化设计来覆盖客户多样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