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车之友网 首页 > 用户感受 > 正文 返回 打印

陈程:德龙X3000相伴 无忧千里走单骑

郑合鑫  2017-05-09 00:00:00  卡车之友网 原创

古有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今有卡友单人单车,行驶数千公里,往返于祖国的大江南北。


“我是做散货运输的,全国各地,哪里有活哪里跑,西边最远到过新疆,北边到过沈阳,南边到过云南、贵州、四川。如今,运费低,舍不得雇佣驾驶员,无论多远,都是我一个人。”陈程说,自己就是“千里走单骑”的孤胆英雄。

 

image001.jpg


陈程告诉《卡车之友网》, 2016年前,从浙江到云南,运费大多在两万元以上,如今降到了一万六千左右,每趟的油费和过路费加起来要1万多,再加上车辆的磨损,稍微出点故障,一旦修下来,基本就不赚钱了,“更重要的是,我每个月要还车贷1万多,雇佣驾驶员实在是有心无力。”在陈程看来,只有自己跑才能剩下一些钱来贴补家用。


其实,运费的下降有迹可循。《卡车之友网》了解到,自去年新版GB1589实施过后,国家对超载现象严格控制,单车运量明显下降,又加上北方冬季煤炭及水果蔬菜需求量大,导致货车一度紧缺,运费直线上升。随后,为了赶上这一黄金时期,用户开始疯狂购车。今年春节之后,货运需求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在货车饱和,运费下降的大环境下,很多去年底订车,年后提车的人,陷入了两难境地。

 

image002.jpg


相比政策实施之后购车的部分人来说,陈程算是幸运的。他至今清晰的记得,2016年8月12日自己将陕汽德龙X3000提车过户,“4S店工作人员办事利索,非常顺利,整个过程不到半个月。”


在陈程看来,选择陕汽德龙X3000,一是看中13L大马力发动机,跑哪都有劲;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看中陕汽重卡的舒适度。“驾驶室内部空间很大,卧铺宽,睡起觉来很舒服。”


陈程额车如今已行驶了9.6万公里,始终保持着优秀的运行状况。它出勤率高,无论行情好坏,都能为他获得一个稳定的收入,这是令他最为满意的地方。


对比之前的用车经历,简直是一个是地狱,一个是天堂。今年30岁的陈程,开卡车已经10年,据他描述,之前驾驶的是前四后八的载货车,之后赶上驾驶证改革,直接升级到了A证,才有资格开牵引车。据他描述,之前使用的是一台330马力的其他品牌重卡,“当时生活不富裕,没考虑那么多,只图一时便宜,但买到手后仅一年多,发动机的问题就显现出来,动力不足,水箱温度高,跑云、贵、川的山路,走一段歇一歇,非常影响效率和心情。”


“现在用陕汽德龙X3000,是潍柴13L发动机,跑高速挂12档,平均速度90km/h左右,转速仅有1100-1200rpm,低速大扭矩,有劲;爬山速度快,跟我一起走的同伴,车辆马力小的,跑完这一段路可以甩掉他们几十公里,心里也舒坦;下坡制动性能也好,我一般保持40km/h,刹车不用踩太深,都能保持很不错,心里也有安全感。”陈程向记者讲述着自己驾驶的亲身感受。


安全性是陈程比较在意的车辆功能之一,陕汽重卡从几年前开始,便一直做液力缓速器的推广工作。“下坡不用踩刹车,液力缓速器可为驾驶安全保驾护航。”2016年,这一推广工作已初见成效,很多用户开始对这一产品逐渐的了解和接受,甚至有不少用户购车时,直接指定这一配置。


陈程对此也很了解,只是购车时忘记了,事后他表示很后悔,准备有机会再去加装。“用淋水器并不安全,尤其冬天,淋出的水在路上会结冰,对其他卡友都是安全隐患;水箱很重,路途远的都要准备两个水箱,要带几吨水,影响我们装货。”

 

image004.jpg

 

image006.jpg


影响驾驶安全的最大隐患,其实也包括驾驶员本身。有从业者曾向《卡车之友网》表示,交通事故80%都是由疲劳驾驶引起,一旦出事,都是大事故,正常驾驶,一般不会出事。


而像陈程这种“千里走单骑”的驾驶员,如若得不到好的休息,则是事故的高危人群。


“我基本是每天晚上9点左右,将车辆停在可靠安全的服务区内睡觉休息,第二天早上再起来开车。陕汽德龙X3000可以安装恒温空调和驻车暖风。冬天、夏天我都不担心,再加上宽敞舒适的卧铺,我可以安稳的一觉睡到大天亮。白天驾驶时,遇到平坦的高速公路,我还会用到多功能方向盘上的定速巡航,只要控制方向盘就OK,很轻松。”


陈程对陕汽德龙X3000多功能方向盘赞不绝口,他表示,“自己一个人驾车很无聊,经常会给朋友和妻子打电话,直接用蓝牙功能,很安全;平时还可以听广播和音乐,都可以在方向盘上操作,真是方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陈程说,有了陕汽德龙X3000的相伴,无论是生活还是收入,都为自己增添了一份保障,即便是“千里走单骑”,他也可从容应对,并不会感到恐惧与孤单。


                                  

 



/ganshou/201705/30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