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评论

中国商用车从跟随到领跑还有多远

日期:2017-03-28     来源:中国商用汽车网     作者:张冰

本月初,在德国汉诺威闭幕的国际商用车展,荟萃了全球商用车精品,是世界知名商用车企展示先进技术与品牌实力的最高殿堂。本届展会涌现出一批凝聚前沿科技、面向未来的商用车,令参观者耳目一新。


近年来,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专业观众前往汉诺威观展,在那里追寻国际商用车发展的新趋势。“我们派出了一支很大的技术研发团队去汉诺威,仔细参观了展会,收获不小。”吉利商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啸虎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说,在观察、了解国际商用车发展动态的同时,不禁感慨:我国商用车的技术水平,虽经不断努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成长的同时,国外商用车企业也在发展,而且进展很快。我们与世界知名制造商之间的差距未见缩小,反而有扩大之虞,这让国内有志于坚持自主发展、自主品牌的商用车人士心中不安。

 

54.jpg


比较优势未转化成核心竞争力
我国商用车产销量和保有量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大的,近年卡车与客车的年产销量,在世界总产销量中的占比保守估算也是双双超过30%,是名副其实的产销大国。仅从这点来说,在国际商用车市场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仅如此,我国自主商用车企业熟悉国情,产品更贴近用户需求,性价比高,在国内市场占有98%以上的份额,而进口洋品牌产品在华销量微乎其微,几乎可忽略不计。在市场份额上,本土品牌具有明显优势,这与乘用车的境遇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凭借比较优势,我国商用车企业本应顺势而为,进一步缩小与洋品牌之间的技术差距,或者消除差距,成为并驾齐驱的竞争对手。遗憾的是,这一凝聚了几十年、几辈汽车人的愿望,至今未能实现,不能不叫人扼腕叹息。


中国同时也是自行车和摩托车产销大国,但不是产业强国。高端自行车包括体育竞赛自行车基本上被洋品牌所把持,而摩托车曾大批量出口海外,却因产品质量问题丢失大片市场。产品质量说到底是技术水平、研发制造能力问题。这些发生在身边的惨痛教训,应成为令人警醒的借鉴,不应再在商用车上重演。

 

55.jpg


自我麻痹束缚赶超手脚
对比国内外商用车产业现状,回望我国商用车发展历程,实在有必要静心反思。我们当了几十年的跟跑者,如今仍是人后的跟随者,这究竟是因为什么?中国商用车何时才能变身为并跑者以至成为领跑者?


看到距离,正视现实,是缩小差距的前提,只要齐心协力奋起直追,相信一定会迎头赶上。但目前的现状却不那么乐观,面对困难,部分商用车人士的思想认识有些混乱,情况比较复杂,各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一大堆,妨碍了商用车企业加大投入、缩小差距的努力。


记者在接触业界人士的过程中了解到,每当有人提出希望加大资源投入放手一搏,奋力追赶世界先进技术水平之时,就会有另一些人振振有词地搬出某些说道,使追赶的努力打折扣,甚至胎死腹中。


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近年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汉马发动机、变速器及车桥,充实了自主研发产品序列。为此,企业招致了不少非议。董事长刘汉如力排众议,他对记者说,如果不能自主研发关键总成、掌握核心技术,企业将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受制于人。要成就自主品牌、自主发展的事业,就不能被这样那样的议论迷惑,要坚持既定目标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主企业的发展之路。


要从跟随者转变为领跑者,首先要清楚目前有哪些障碍,尤其是主观认识层面存在哪些误区。扫清障碍,才能阔步向前。记者归纳了一下,大致有这么几种,如:盲目乐观,使命模糊;重视拿来,轻视能力;自我麻醉,得过且过;妄自菲薄,随波逐流。对此,我们不妨来一番梳理,看看束缚住我们手脚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56.jpg


盲目乐观忘记肩负使命
我国商用车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健康发展,落后的产业基础得到令人瞩目的改观,一代又一代商用车新品像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产品技术及制造工艺取得令人欣喜的快速发展。其中,既有坚持自主发展的本土企业,亦不乏对外合资合作的新秀。各路劲旅的努力,在我国商用车市场上结出累累硕果,产业面貌焕然一新。毫无疑问,这些成就令人自豪,值得称道。


面对这些变化,每当有人谈起中外商用车之间的差距时,就会听到某些人士说距离明显缩小,“你看,那些引进的同步生产车型,与国外产品没什么差别,国内生产的产品已与国际接轨。”乐观的神情溢于言表。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合资企业对于引进资金技术、带动就业功不可没,但中方对产品、技术和管理的话语权普遍偏弱。中方技术团队通过合资培育独立开发能力,以至在消化吸收引进产品的基础上获得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所谓市场换技术,目前尚无先例,可以说今后也绝无可能。


欧洲某知名商用车制造商常驻中国的代表,就曾明确对《中国汽车报》记者说,“我们投入大量资源得到的独门诀窍,绝不可能通过合资毫无保留地告诉中方。合资只是一种异地生产产品的商业形式。”


不知那些持乐观态度的人,闻听此言会作何感想。由此看出,在涉及核心技术的问题上,你是你,我是我,彼此之间的关系分得十分清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泾渭分明。


记者近日在采访国内一家骨干商用车企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时,谈及合资后研究院的职能,“你们的工作是以消化吸收引进产品为主?”该院长说,岂止消化吸收,还有大量本土化适应性改造。记者听后感到无语。我们积累几十年的技术资源,结果竟是用于做适应性改造。折腾了半天,还是在人家的产品技术框架内拾遗补缺,也就是文前所说的跟随,谈何并跑甚至超越。在此不禁要问:中国汽车人肩负的使命何在?!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告诉记者,只有自主开发产品,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才可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无论合资、技术引进对于中国企业有多么重要,都代替不了自主开发对于技术学习的关键作用。


自弃平台失去成长机会
在商用车业内,常常听到这样的奇谈怪论:不搞技术改造是等死,技术改造是找死。意思是说,产品缺乏竞争力,如不及时进行技术改造,企业会慢慢边缘化,最终被挤出市场。而主动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则会占用用于当前市场竞争的资源,加速被淘汰出局。这种说法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市场风浪来临时,秉持这种信条的企业倒下一大片。


还有一些人承认差距,知道技不如人,但改变困局的方法不是通过搭建自主平台,让研发团队通过反复摔打锻炼能力,使其逐步身强体壮。他们嫌这个过程太过漫长,选择斥巨资收购国外既有产品和技术,然后摇身一变冠以自主品牌。这是典型的拿来主义。有产品,有品牌,也有了销量,可谓心满意足。殊不知,没有经过蹒跚学步的孩子,由于缺乏能力,走不好,也跑不快。这一茬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后,由于造血能力不足,需要重新输血,又要花钱购买新一轮产品。问题是,买来买去,买到手的还是过气产品,没有脱离跟随的轨道。


无论是逃避技改,还是凭财大气粗收购现成产品,都存在一个致命的软肋,即失去了培育锻炼自主研发能力的平台。丧失了在宝贵平台上反复验证自主产品的机会,就如同拆掉了逐步积累经验提升赶超能力的通道。路被自己堵死了,再过多少年也不用奢谈并跑和超越。


路风在接受采访后送给记者的著作——《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一书中写道:自主品牌是一个企业及其产品的综合体,它涵盖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市场定位、营销服务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特征,与国家利益和现代化目标有十分密切的关联。他的这番话,对坚持自主发展、立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商用车企业作了一个最好的诠释。


                                  

  • 【责任编辑:张东旭】

验证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卡车之友",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卡车之友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卡车之友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不良信息举报 频道信箱 给我们提意见 新版首页上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卡车之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卡车之友网站 京ICP备120461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