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访谈

谭旭光:要不计成本聚集全球最顶尖的人才资源

日期:2022-10-31     来源:潍柴     作者:小编辑

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突破51.09%的柴油机为什么会诞生在中国的潍柴?一百多年后,作为“后来者”的潍柴如何改写了行业历史格局,开启了中国人领跑的新篇章?

 

翻一翻谭旭光的“人才账本”或许能给你答案!

 

微信图片_20220426174232.jpg

 

人才不是成本,是资本

“科技人员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谭旭光在人才投入上可谓不计成本,敢争敢抢敢烧钱。

 

为了“筑巢引凤”,潍柴斥资超过110亿元建设的科学技术研究总院,于10月30日正式启用。该研究中心布局“八院一中心”,全面整合发动机研究院、大缸径发动机研究院、液压传动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电控与软件研究院、未来技术研究院、智慧农业研究院、工艺工匠研究院、产品试验测试中心等平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创新高地。

 

“在新的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平台上,我们要聚集起全球最顶尖的人才资源。”谭旭光表示,未来,潍柴国内科技人员要从现在的10000人增长到20000人以上,海外科技人员要从现在的3000人增长到5000人,博士团队要从现在的500人增长到1000人,真正打造一支全球行业最强的研发军团。

 

微信图片_20221031080249.jpg

 

向科研倾斜,无上限

“资金上,上不封顶。”这是谭旭光给潍柴热效率攻关团队的承诺,“一切有利于激发创新的事情要坚决办、立即办、办到位。”在潍柴,谭旭光的宗旨就是让科技人员最满意、让科技人员抢着干、让科技成果大爆发。据悉,除了参与攻关热效率的核心团队,潍柴发动机研究院共有1000多人参与此项目,累计投入42亿元。而最终,他们连续2年创造了柴油机本体热效率突破50%、51%的行业奇迹。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潍柴始终保持研发高投入。2022年,面对全球疫情反复、行业大幅下滑等不利因素,潍柴集团坚持研发大投入不动摇,近10年,仅发动机业务累计投入超过300亿元。

 

微信图片_20220426174232.jpg

 

市场化机制,公平分配

“不要给青年科技工作者设‘鸟笼子’,要学会‘放鸽子’”。实现未来潍柴的科技目标,谭旭光认为,在人才方面,要从“哄着干”到“抢着干”。人才的核心之核心是生态,要在所有的科研系统建立硅谷生态、特区生态,要让科技人员明白、算清他的科研成果值多少钱,实现成果与回报的对等。

 

今年4月份,在潍柴集团2021年度科技激励表彰大会上,谭旭光拿出6441万元奖励科研人才,不受职级限制,完全以贡献大小为标准精准激励。此外潍柴还搭建了科技荣誉榜,完善“潍柴科学家”“潍柴青年科学家”荣誉体系,让创造价值的科技人才名利双收。

 

微信图片_20221031112840.jpg

 

潍柴坚持“高压力+高贡献+高薪酬”的市场化导向,创新性实施前置激励、股权激励、科技创新重大激励,建立了行业领先的多元化综合激励体系,激励着全体科技工作者不浮躁、不忽悠、不信邪,创造出更多引领性、颠覆性、震撼性的科技成果。


                                  

  • 【责任编辑:石英豪】

验证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原创"的所有稿件、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必需获得本网的书面授权才可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的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非原创稿件来源于客户供稿或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的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会尽快移除被控的侵权内容。
不良信息举报 频道信箱 给我们提意见 新版首页上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北京卡车之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卡车之友网站 京ICP备120461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