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专栏

北奔重汽与潍柴动力再结联盟的背后玄机

日期:2015-03-21     来源:卡车之友原创     作者:吴亦凡

3月18日,寂寞已久的北奔重汽再度发声,又一次携手潍柴动力,将双方的合作推向纵深。

 

潍柴与北奔.JPG


官方新闻披露,在此次的战略合作协议中,双方承诺:共享先进技术,共同开发市场,共建市场服务网络。目的是提高双方的市场竞争力,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以合作求发展,以发展得共赢。


2008年7月,潍柴动力与北奔重汽的首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北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市场的热销奠定了基础,这一着也被证明为充满了先见之明:在2010年重卡市场一机难求的关键时刻,潍柴动力的确都是优先供货给福田欧曼、北奔重汽等名单内的“战略”伙伴的,为此,也“得罪”了不少的整车厂家。有传闻称,华菱打造自身的汉马动力,就与当年苦等发动机资源未果,并损失了三千辆重卡订单有着很大的关系。


对比第一次合作,此次的合作深度大大提升。7年前,双方只是蜻蜓点水、各怀顾虑地提及,整合双方营销服务网络,共享双方各自服务网络及零配件销售网络,进而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北奔重汽全力支持潍柴动力新产品研发、试验验证及市场开发;潍柴动力公司则在供货、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方面加强与北奔重汽的合作。


有意思的是时机。2008年的北奔重汽如箭在弦,蓄势待发。自2006年产销过万以来,2007年实现产销1.5万台,2008年上半年已实现整车销售1.7万台,并以增幅89.5%的速度问鼎2008年上半年全国重卡行业的增幅榜。彼时的潍柴动力,冲劲同样十足,收购湘火炬后的一系列动作令人眼花缭乱, 迅速成就 500亿元体量级的规模企业,成为行业内发展最快、运行最好的企业之一。这当真是一幕强强联合、韵味无限的大戏。


时光荏苒,当指针定格在2015年,我们似乎只能品出强弩之末的落寞与遗憾。如果说,2008年北奔重汽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外界对它充满了冀望与好奇,挺进行业第一阵营听起来还是很靠谱的事;那么近几年,它的市场表现,也许只能用“一蹶不振”这个有些残酷的词汇来匹配,从一度上升为行业第六位,到2013年跌落到行业排名的第九名,再到2014降幅高达36.12%的行业第十名,使得看好北奔重汽未来发展的各路人马大跌眼镜。2014年,积重难返的北奔重汽,即便是王世宏重新执掌帅印,也使得北奔重汽的销量在短时间之内收效甚微。这支曾经的老牌劲旅,似乎迷失了方向,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潍柴动力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昔日的“战友”纷纷各起炉灶。2014年,中国重卡销量排名前10家企业的销量占比从2013年的96.52%上升至96.55%,几乎占据了整个市场。在这10家企业中,除了大运、北奔之外,其余厂家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发动机资源。处于重卡厂商对整体盈利能力的考虑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布局,以潍柴动力为代表的独立发动机企业,隐忧乍现。


好奇的是,双方再度牵手是否还能一如从前毫无罅隙的无间?在此次签约仪式上,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贾宏谦表示:北奔重汽“始终”把潍柴动力作为动力系统“唯一”的战略合作伙伴,在销售的所有车型上进行了匹配和应用。


然而,如果没记错的话,北奔重汽2015年首场推介会的伙伴却是玉柴。实际上,双方早在2013年便敲定了发动机合资框架协议,拟共同投资15.1亿元在包头市建立重型车用发动机生产基地。不知,对比北奔与玉柴之间以资本为纽带、产品互补的合作关系,所谓的“战略关系”又能以哪种出人意料地方式去发展?


也许将这次合作直白地理解为一次各取所需的阶段性联姻比较妥帖。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更为务实和含蓄地道明了促成合作的真正缘由:“当前,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强战略协作、实施链合创新已经成为上下游企业间参与竞争、实现共赢的重要途径。今天,潍柴动力与北奔重汽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是双方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实现优势互补的战略抉择。”


外部环境今时不同往昔,“压力山大”的现状,使得包括潍柴在内的多家独立动力总成提供商都感受到了当前市场上的瑟瑟寒风。玉柴早在五年前就有了与联合重卡共同布局发动机产品的多个布局。“市场占有率已经触及到了天花板”的法士特也将触角伸到了重卡变速箱之外的中卡变速箱,客车变速箱、缓速器等“传动系”产业上。


对于潍柴而言同样如此。在过去的几年内,通过娴熟的资本运作,已经成功布局重卡、工程机械、游艇等诸多行业,而今更计划进入乘用车的整车生产领域,保持在既有市场上的优势当然是其刻不容缓的任务;而北奔重汽与玉柴的项目,由于近两年市场的一路下滑,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项目至今未能正式动工,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主动出击显然是一个比“等待”更需要魄力和更有希望的决定。


由此看,玉柴股份总经理吴其伟当年的几句精彩的答记者问,在今天看来就更加值得品味。“从进入车用发动机行业伊始,玉柴就始终面临着 独立发动机企业如何长期发展的难题。十几年后的今天,玉柴股份已从年产几万台发动机的小企业发展到了年产发动机五十万台的大企业。过去、现在、未来,这个争论依然还会持续下去。机遇与挑战并存,遭遇挑战的不仅是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玉柴,也包括变速箱等零部件企业和整车企业。产品的质量、技术、售后服务、价格都是客户必须通盘考虑的重要问题。”


当然,我们仍然可以友好而礼貌地认为,双方的再次合作是,王世宏回归后,与故友共振旧河山的怒吼;是为了共同拥抱门槛更高的排放市场,2008年如此,2015年亦如此。

 


                                  

  • 【责任编辑:小编辑】

验证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卡车之友",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卡车之友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卡车之友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不良信息举报 频道信箱 给我们提意见 新版首页上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卡车之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卡车之友网站 京ICP备120461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