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国内卡车市场下滑惨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业内有识之士将卡车市场增量的目光盯上了海外。笔者认为,这也是顺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具有前瞻性的举动。未来的中国卡车市场,将应该是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市场;未来的卡车出口市场,将成为我国卡车市场重要的一极,值得大家细细研究。不过,在讨论未来卡车出口的时候,笔者带领大家回顾一下我国过去卡车市场出口的风风雨雨,也别有一番风味。
中国的卡车出口,经历了怎样的一段历史?目前还没有人认真地研究过该问题。我们民族本来历史沉淀浑厚,并且更喜欢从历史的发展中得出规律,看清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亦旨在追溯卡车出口的过往,把个人能了解的资料做一些简单的梳理,但作为“镜鉴”那是万万不敢当的。
卡车出口无意识(1956年-1982年)
标志事件:1957年10月中国第一辆卡车出口
第一辆卡车出口是在什么时候?根据一汽集团的厂志,在1957年10月17日的第二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约旦海外贸易公司董事长比塔先生订购了3辆解放牌汽车。这是中国第一次向海外出口卡车,也毫无疑问的是中国第一次出口汽车。有了“第一次”经历之后,解放卡出口陆续增加。比如,在其厂志中,1960年有派出维修人员到蒙古人民共和国维修解放卡车的记载,并且还随之展开了“质量整风运动”。

仅为配图与内容无关
一汽成立不久,二汽、南汽等汽车企业相继成立,虽从其厂志中没有发现这段时间出口的记录,但并不证明他们没有出口,而是因为他们还缺一个权利,没有这个权利,出口对他们来说就是无本之木。这个权利是什么?
卡车出口意识萌动(1983年-2001年)
标志事件:各个卡车企业相继获得进出口贸易权。
这个权利就是外贸进出口权。1983年8月11日,中央经济扩大会议决定“一汽、二汽要在国家计委单独立户,并把进出口、同外商谈判、项目审批等有关权利,放给他们,让他们放手发展。”这个决定说明,当时的一汽、二汽已经有一定的出口规模,并且出口意识萌发。所以我国汽车届的元老陈清泰说:“我们1983年成立了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获得了外贸进出口权,这在全国企业当中可能是最早的。”而1984、1985年,东风开展了一项出口工程,就是要把东风汽车卖到美国。可见当时的汽车人已经很重视出口,而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企业出口还有给国家增加外汇储备的功能,是一项政治任务。

仅为配图与内容无关
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主要卡车企业都相继获得产品出口资质,卡车企业开始零星出口。从1983-2001年,中国卡车出口额已经到了千万美元级;在1995-1998年,卡车出口一度超过了1亿美元。到底是谁在主导出口呢?毫无疑问,当时的出口大户便是一汽解放和东风汽车的中重型卡车和轻卡,出口地区为第三世界国家。
卡车出口意识催发(2002年-2005年)
标志事件:加入WTO,卡车企业出口猛增。
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卡车出口面临崭新局面。

仅为配图与内容无关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中国的重卡开始出现“集体出口意识”,这是中国重卡开始复苏带来的必然结果。此年,东风汽车建立了海外事业部,当年即零星出口697辆;中国重汽也开始涉足产品出口,当年实现整车出口40辆;陕汽德龙F2000出口欧洲,成为第一辆出口欧洲市场的中国重卡;等等。
2002-2005年,国内卡车企业出口开始放量增长。以中国重汽为例,2003年出口整车40辆为基数,连续两年以超过10倍的速度增长;2004年出口480辆;2005年出口4920辆。
当时出口激增的原因是什么呢?
2002年,中国的卡车特别是重卡产业开始复苏,并在2004年达到第一个高峰。 加上当时加入世贸组织的大环境,国内市场复苏的同时带动国际市场。2005年,一路高歌的重卡行业遭遇“寒冬”;当时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的卡车需求量可能已触顶,由此,“多余”的产量必然寻找他路,注意力便自然转到“效果还不错的”海外市场。
当然,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国际的政治经济环境比较理想,很多前期处于战乱的国家开始重建,对重卡的需求很大,而中国物美价廉的重卡成为首选,其中叙利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也是为什么2005年重卡行业的产销量比2004年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反而出口却翻番的原因。
卡车出口意识迸发(2006年-2007年)
标志事件:两次商用车出口论坛的召开,汽车出口企业资质重新认证。
中国卡车出口火热的同时,问题却频现,卡车出口怎样由多向好转变? 2006年中国商用车出口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初步解决这一历史课题。

仅为配图与内容无关
由此,2006年卡车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由2005年的3个增加到7个,有效提高了出口效益。当年商用车单车平均价格约9198.42美元,比2005年大幅上涨;2007年1-8月国内汽车累计出口单车平均价格约10219美元,较2006年平均价格上涨11.09%。另外,两年间,国内主流卡车企业在进行出口贸易时更加注重避免停留在价格战的低水平层面,而是加大了产品技术升级的调整力度。主要卡车制造企业已经开始由“机遇性出口”向“战略性出口”转变,一些主要卡车企业已将出口列为明年重要的战略发展目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2007年3月1日起,2006年的1465家有汽车出口记录的企业中只有600多家企业获得了2007年度汽车出口许可,汽车出口的整体质量从而得到保证。
对于中国卡车来说,2006、2007年是个划时代的分水岭。一些实力强大的卡车企业,在继续扩大国内市场的基础上,还会凭借政策优势加大出口数量,从而拉大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而中国的卡车出口也将从“散、乱、差”的无序竞争状态,逐渐过渡到品牌竞争的后出口时代。
中国卡车走向国际化(2008年-2015年)
标志事件:各企业均把国际化当作主要战略目标。
2008年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灾后重建”之年,也是我国卡车企业出口意识大幅增强的一年。从此,各个重卡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都不同程度的把“国际化战略”(已经不是简单的出口整车,有的企业要海外建厂、有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基地、更多的企业在海外建经销商服务商网络)被提上议事日程。

仅为配图与内容无关
这几年,如一汽解放在巴基斯坦、南非、俄罗斯、伊朗建成KD组装厂,并将产品出口至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东欧等62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320家品牌代理商;陕汽除了扩大产品出口外,同时还积极推进海外投资设厂,目前陕汽海外销售区域已覆盖80多个国家,市场主要分布于非洲、中东、东南亚、东欧、中南美等地;北汽福田2014年9月18日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工业发展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福田汽车将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与印度合作建设汽车工业园区,印度工厂将是福田汽车第一个自主投资的产权海外KD工厂;中国重汽业抢占非洲、南美市场。比如与尼日利亚Dangote集团共同出资设立“丹格特中国重汽西非商用车有限公司”,工厂致力于在尼日利亚进行中国重汽产品的散件组装生产,最终年产能为5000台重型卡车,并以尼日利亚为支撑,逐步建立覆盖西非地区的商用车生产基地;等等。
因此,现在中国的卡车出口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产品卖出去,而是把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同样看待,国际市场的服务、配件、品牌等等都会如国内市场一样启动,这标志中国卡车出口新纪元的到来。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