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卡车文化

中国重汽:60年跋涉风雨,铸就国之重器

日期:2016-09-08     来源:卡车之友网原创      作者:吴凡

06c749760a8775e757f9f80f6b06c5c5.jpg

 

岁甲子,数风云。在中国重卡的鎏金岁月中,中国重汽无疑是一个充满回忆的代言。


时间回到60年前,1956年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济南汽车制造总厂(简称济汽总厂)成立,在那个时代的造车热潮中,凭借着爱国的情操,满腔热情,造出了款五、六十年代苏联经典的嘎斯69越野吉普。如果济汽总厂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今天我们看到的也许是另外一番风景的“山东汽车集团”。


只因一次在中央仿制汽车分配会议上的偶然机遇,注定了中国重汽与重卡的相遇。1958年,济汽总厂转型为整车制造企业;这一年,济汽总厂领到了生产重型卡车的任务——要知道当时中国并没有自己的重型卡车,即便是仿制,选择合适的对象以及如何仿制都是极为艰巨的考验。


数代中国重汽人的血液里奔腾着不服输的坚韧细胞,从一开始任何挑战都不曾让他们畏缩屈服,就算迷惘,亦要踯躅前行。在拼搏的精神鼓舞下,1960年黄河系列JN150下线,这辆总重14吨的重型卡车实现了中国重型汽车“零的突破”,奠定了此后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

 

image001.jpg
黄河JN150重型卡车奠定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


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注为济汽总厂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动力,也将其领到了发展中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1983年,在政府大手的无形力量下,以济汽总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为主体,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简称重汽联营)横空出世,迎来了中国重卡历史上最耀眼的“经典”——斯太尔。自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斯太尔与中国重汽的荣辱休戚,与中国重卡企业的浮沉与共。


没有斯太尔,今天的中国重汽也许还和川汽、陕汽继续一起绑在重汽联营的壳子之中。没有斯太尔,今天的中国重汽,甚至众多的“重汽”都缺乏足以迎向市场的真正产品。只是,当年的事实是,众目所瞩的斯太尔没有如预想般,迅速为三家主体整车厂带来眼见的利益;相反,受巨额投资和市场需求牵累,济汽总厂甚至一度靠贷款维持。


2000年7月,在产销严重脱节、深陷债务困境,以及东风、一汽等市场冲击的内外交困中,重汽联营公司正式宣告解体,斯太尔三雄就此各自中原逐鹿,中国重汽方得独展峥嵘舞台。


这时的中国重汽可谓轻装简行,前有黄河、斯太尔等经典重卡项目的研发制造积累,以及跨国合作的经验,现有国家核销巨额债务、享受财政补贴的政策优惠。行业人士将这段时光描述为“分离、重组、下放,涅槃重生”。


然而很少有人能想见,这只是中国重汽的第一次蜕变。2001年,分家后第一年,中国重汽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62亿元。所有的分离都是为了更好的相遇,重组后的中国重汽得以重拾与沃尔沃拖延8年的合资事宜。


世易时移,合资环境尽管不再如前,但仍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中国重汽亟需一个强大的合作伙伴,开发第四代产品,来应对当时8~12吨准重卡市场的澎湃需求,以获得与东风、一汽等强劲对手竞争的丰厚本钱。


2003年,中国重汽与沃尔沃卡车以50∶50股比,合资组建济南华沃卡车有限公司(简称华沃),作为国内第一个被批准的重型汽车合资项目,未料到的是,重卡风云骤变,合资公司在三年后全面停产。


多舛的沃尔沃合资项目为中国重汽带来的动荡也许并不止于最终的分崩离析,更大的阵痛可能在于项目实施中埋下的诸多伏笔,使中国重汽迎来了历史中第二次生死攸关的转折:与潍柴走向决裂。


尽管山东国资委官方发声表示,“分离是为了两家公司各自的需要”,可时间见证了2005年走向决裂的二者,此后若干年的挣扎与彷徨。


不过,对于那些善于洞察大局、整合优势资源、着力自主创新的企业而言,任何的困难与挫折都只是暂时的。更何况在此后的两三年里,从销量上来看,中国重汽一直处于上升的轨道。


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重汽在15吨以上重卡市场份额接近25%;在卡车市场的份额由7年前的3.8%一路飙升至20.8%,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成果。


2007年底,中国重汽趁势追击,在3年厉兵秣马之后最终成为中国第一家在香港红筹上市的重型汽车制造企业,也是2007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最大红筹股。在港股大盘接连下挫的背景下,中国重汽港股发行位居香港股市有史以来冻结资金的第8位,是所有赴港上市的中国汽车公司中从未有过的事情。

 

image003.jpg
上市仪式上,中国重汽(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马纯济向香港联交所赠送纪念品


毋庸置疑,中国重汽表现出来的实力和潜力让投资者趋之若鹜。而港股上市成功,一方面为其提供了一个高效融资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有力提升了中国重汽的海外知名度。


赢在全局,实则源自对细节的专注。2008年元旦,国三排放标准在全国实施。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认为,实施国Ⅲ是重卡市场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中国重汽对实施国Ⅲ产品上场已经做好了充足、全面的准备,并有信心把握住这次市场机遇。”


支撑这一信心就是中国重汽的独门武器——EGR国Ⅲ发动机,无需置疑的是,EGR发动机的确带来的爆发式销量增长,亦成为了中国重汽矢志创新、打破技术垄断的代表作之一。


若执着于奇袭只会疲于奔命。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让中国重汽意识到必须找到更理想的对象,来实践自身的前程与抱负。智慧与远见,让其与全球领先的重卡制造商“曼”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640.jpg
与曼展开的合作,为中国重汽未来20年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9年与曼展开的合作,为中国重汽未来20年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引进的新技术,不仅使中国重卡产品,也使整个中国卡车的产品水准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重汽集团总经理蔡东认为,此番合作的立足点不仅在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更在于中国卡车行业的蓝图。


如果说斯太尔项目使中国重卡行业有了起步的基础,那么,中国重汽在与曼合作中寻求的或是推动重卡行业飞翔的动力。不同于33年前的那次合作,在这场合资中,中国重汽拿到了发动机44个部件的试验规范文件,“几乎涵盖了发动机的所有重要部件”。


通过对每一个部件的试验规范文件的掌握,中国重汽不仅得到了曼现有的成熟技术和产品,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的开发设计时,可以确认产品是否符合生产的标准。而这,或将推动中国重卡行业从产品技术的创新走向流程与工艺的创新。


作为中国重型汽车行业的扛旗者,“开创全新时代”既是中国重汽的自我期许,亦是中国汽车行业乃至中国装备制造业对其无言却热切的冀望。

 

image007.jpg
中国重汽以坚持自主创新成就伟业,铸成国之重器,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过去的60年中,中国重汽一直背负使命和责任励力前行。从60年前那个从事简单汽车修配业务的济南汽车厂,到今日雄振神州大地、位居行业第一阵营乃至蜚声国际的重卡大鳄,从零起步,在跌宕起伏的历史浪潮中,中国重汽以坚持自主创新成就伟业,铸成国之重器,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责任编辑:卡友】

验证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卡车之友",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卡车之友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卡车之友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不良信息举报 频道信箱 给我们提意见 新版首页上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卡车之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卡车之友网站 京ICP备120461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