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零部件

汽车零部件 :企业将全面走向产业“前台”

日期:2014-11-11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首次明确地将零部件生产者纳入产品召回 管理办法中,成为了召回的主体之一。分析指出,随着汽车召回责任主体的逐步明晰化,零部件企业将从之前的幕后走向前台,促使零部件企业实施更为严格的质量 把控体系,有利推动我国汽车质量的发展。


北京车展2014 001.jpg

 

    约30%召回源于零部件
    日前,日本高田公司由于生产存在安全隐患的气囊案正越演越烈,全球已经有10家主流车企被卷入,累计召回汽车已经达到了1700多万辆。然 而,据最新消息,该公司承认又发现了新的气囊缺陷,覆盖了2008年至2014年生产的产品。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整车生产商将陷入召回风波。


    受此影响,日产在国内也已经启动了召回程序,召回超过1.1万辆的日产以及英菲尼迪相关车型。分析指出,这是一起典型的零部件存在安全隐患导致整车企业召回的案件。


    “国内召回,由于实施主体是主机厂,消费者都会将账算在我们主机厂身上,这样对我们是不公平的。毕竟召回中分为产品的设计原因,零部件产品的质量问题,或者零部件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等等。要具体看待召回的原因。”一名日系品牌的车企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召回报告统计,从今年6月份至11月6日,各家车企在国内总共发布了59起召回事件,总共召回汽车近170万辆。 在这其中,总共有17起召回是由于供应商制造原因,导致车辆的召回,涉及召回车辆数量为60.72万辆。从占比来看,由于零部件供应商引发召回的次数比为 28.81%,召回数量比例为36.07%。


    从今年上半年来看,因供应商原因召回案例中,数量相对较多的包括上海通用因安全气囊存隐患召回19.41万辆别克英朗GT、宝马因燃油泵存隐患召回超过13万辆汽车、上汽乘用车由于油泵系统存隐患召回5.84万辆汽车等等。
 

    零部件企业将成召回主体
    目前,我国汽车召回制度已经实施了10年,不过仅要求整车生产企业实施召回,零部件召回一直处于空白。分析指出,由于我国相关法规原因,汽车 零部件出现安全隐患,召回公告由整车生产企业发出,并最终实施召回。这也就出现了由于零部件生产企业导致的责任,转嫁到整车生产企业中。


    不过,这种状况将有所改变。日前,质检总局发布的《办法》,便首次明确地将零部件生产者纳入产品召回管理办法中。


    其中,《办法》明确指出质检总局和受委托的省级质检部门开展缺陷调查,可以进入生产者、经营者、零部件生产者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调查。并且,《办法》指出零部件生产者违反本办法规定不配合缺陷调查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这也意味着,一旦《办法》实施,汽车零部件企业将正式成为召回的主体,零部件企业一旦由于自身生产原因导致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其将从召回事件的背后走向前台。


    “将零部件纳入召回范围,可以说消费者是重要的考量之一。如今,消费者对权益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对于汽车产品的技术了解程度也越来越深。在 这种情况下,政策的出台和市场的变化是相合拍的。”资深汽车分析师张志勇对南方日报表示,《办法》将零部件纳入,让召回越来越有利于消费者。


    将冲击现有“零整”关系?
    业内人士指出,《办法》一旦实施,将零部件生产企业纳入召回主体,必然有利于汽车行业整体发展,促进零部件企业提高自身要求,提高产品安全性与可靠性,把质量隐患降到最低程度。


    不过,与此同时也将会大幅提升零部件企业的生产成本,这是否会冲击现有的“零整”关系?是否会改变现有零部件行业的格局?


    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约有7000家,但大部分处于整个链条的低端,极少数能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这些零部件企业事实大规模召回,或将引起其资金链的断裂等等。


    “过去的召回,由整车生产企业统一进行。现在虽然对零部件召回有了一个更明确概念,但仍然需要跟整车厂进行配合,因为大部分零部件供应商并没 销售网络,零部件召回仍然是由整车生产企业以及其销售网点来最终实施。”张志勇表示,所以这并不会对“零整”关系造成太大影响,不过由于今后零部件企业要 公之于众,对零部件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将会推动整个汽车市场的发展。


                                  

  • 【责任编辑:小编辑】

验证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卡车之友",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卡车之友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卡车之友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不良信息举报 频道信箱 给我们提意见 新版首页上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卡车之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卡车之友网站 京ICP备120461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