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商用车行业在政策与市场的强劲驱动下正经历爆发式增长,然而,动力电池的高昂成本,已成为横亘在整车企业面前的首要挑战。行业数据显示,在电动重卡领域,电池成本占比已攀升至整车成本的40%-60%,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发动机25%-35%的比重。
这一巨大的成本压力不仅剧烈挤压着整车企业的利润空间,削弱其终端市场的竞争力,更因过度依赖外部单一或少数电池供应商而引发了深层次的系统性风险。尤为关键的是,将核心命脉完全系于外部资源,必然导致整车企业在技术衔接的紧密度、产品迭代的响应速度、市场需求的灵活满足等方面陷入被动,在当前日益加剧的行业“内卷”中丧失战略主动。
为破解困局,掌握核心供应链主导权,主流商用车企正积极布局多元化的电池供应战略。战略联盟与合资共建成为重要路径,如徐工集团与比亚迪深度合作,不仅在产品端利用弗迪刀片电池的低成本与高安全优势提升整车竞争力,更通过合资模式在技术研发与产能保障上形成深度绑定。三一集团则依托旗下的三一锂能,构建了从电池到整车的内部闭环供应体系,将电池环节的成本压力有效转化为内部协同效益。
潍柴动力电池
与此同时,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选择重金投入自力更生,宇通客车斥巨资构建自主电池研发与生产能力,其自研电池在2024年已实现规模化装车,显著提升技术话语权与供应安全;一汽解放则携手孚能科技,投入前沿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为未来竞争筑牢根基。部分企业探索“技术主导+制造外包”的灵活模式,掌控电池包设计、BMS等核心知识产权,将电芯生产委托专业厂商,兼顾自主与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已布局自有电池企业的集团,其整车产品自然形成“内部优先配套”的体系。福田汽车便是典型,其旗下爱易科新能源的电池产品,必然是福田商用车,尤其是核心车型的首选配套方案,只有在特定需求或内部产能不足时,才会考虑引入其他社会电池资源。宇通在大力发展自研电池的同时,虽然并未完全切断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但自研电池在其配套体系中的优先级已显著提升。
事实上,类似围绕电池供应链的自主化浪潮,在中国商用车发展史上早有先例,其本质都是对核心动力源掌控权的历史性回归。回望过去25年的卡车市场,柴油发动机领域同样经历过“潍柴动力一家独大”的时代,彼时一机难求、议价能力悬殊的场景令整车企业受制于人。
解放动力奥威发动机
为摆脱被动,保障供应安全,提升产品差异化与成本竞争力,各大整车集团纷纷开启了动力总成的垂直整合之路。一汽集团先后布局锡柴、大柴;上汽红岩引入菲亚特科索发动机;北汽福田建立了强大的福田康明斯阵营,并与采埃孚深度合作;江淮汽车打造了迈斯福,后整合为安康动力;陕汽集团拥有西安康明斯;东风集团则推出了自主的龙擎动力品牌。
深刻的“独立运动”最终塑造了中国商用车行业“经纬分明”的动力供应格局:一方面,如解放动力、东风龙擎、福田福康等整车集团下属动力公司专注于服务本集团整车产品,实现了技术上的无缝衔接、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基于内部协同的成本优化以及稳固的供应保障,成为支撑其母公司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
另一方面,以潍柴动力为代表的独立社会化动力巨头,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因整车厂自建动力而衰落,反而通过持续引领技术创新、拓展多元化产品线、实施全球化战略以及构建强大的后市场服务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长为年营收数千亿级的世界级动力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产品不仅服务于社会改装厂和部分主机厂,更在多个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社会资源凭借其规模效应、技术深度和市场化灵活性,依然拥有广阔且坚实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福田康明斯发动机
当下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围绕电池供应链的布局与博弈,正是这一历史规律在电动化时代的重演与深化。核心动力源的自主可控,始终是整车企业行稳致远、构建持久竞争力的基石。在柴油机时代,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商所带来的成本、技术与供应安全风险,已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在技术迭代更快、成本压力更大、应用场景更复杂的新能源时代,掌控动力电池这一核心零部件的必要性只会更加显著。
《卡车之友网》认为,展望未来,新能源商用车电池供应格局必将会走向“多元并存、深度协同”的新生态:整车集团的自研、合资电池体系将持续深化,成为保障其核心车型竞争力和供应链安全的中坚力量,在技术定制、成本管控与快速响应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此同时,类似于宁德时代这样注重研发并以规模制造见长的头部专业电池企业,其未来发展路径或将与潍柴的成功转型异曲同工——通过持续深化电芯材料、工艺与性能的前沿创新,积极拓展储能、船舶、工程机械、两轮车等多元应用场景,从单一电芯供应商升级为综合能源存储与管理解决方案提供者,并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包括不具备自建电池能力的中小型车企、社会改装厂以及广阔的泛工业领域,专业化分工与基于各自优势的深度协同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
由此可见,这场轰轰烈烈的电池供应链自主化革命,其深远意义远超简单的供应商替换。它是在产业变革的关键深水区,中国商用车企业为牢牢掌握价值链主导权、筑牢产业安全防线所进行的集体战略觉醒。
历史与实践反复印证:传统的整车企业将核心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构建起安全、韧性、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都是其抵御风险、赢得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而身为独立的发动机企业或者是动力电池企业,在稳固核心业务市场地位的基础上,拓展多元应用场景,从单一产品供应商成长为系统化解决方案提供者,在更宽广的工业领域发挥自身优势或许是未来的发展之路。
《卡车之友网》同样也认为,未来,整车企业的自有、合资电池体系与独立的电池巨头将在竞争与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合力推动中国新能源商用车产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崭新阶段,为全球绿色运输变革贡献成熟可靠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电池供应链的这场深刻重塑,正为滚滚向前的绿色车轮注入最强劲、最持久的驱动力。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