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评论

汽车“油改气”火爆 行业标准亟需建立

日期:2014-04-14     来源:中国物流产业网     作者:

  2月18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要点,明确指出推进LNG(液化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汽车在道路运输、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中的应用。

 

[URL]109d3a4de1a6f415340003df6f05a41a.jpg

  汽车“油改气”势头旺 规范性待加强

 

  据了解,天然气汽车可节省燃料消耗30%左右。鉴于天然气汽车在节省能耗方面的优异表现,目前市场上的“油改气”项目异常火爆。

 

  费用多少受关注

  “油改气”项目分为CNG和LNG两种模式,CNG改装主要针对出租车、私家车等轻型汽油车,LNG改装主要针对中重型柴油卡车。

 

  中重型卡车的LNG改装方案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把原来的燃油模式改装成燃气模式,也就是把燃油发动机改装成为燃气发动机,安装天然气燃料系统的部件——储气瓶、减压阀、混合器、电点火系统。第二种模式是把原来的燃油模式改装成为燃油、燃气双模式,也就是把原来的燃油发动机改装成为燃油、燃气双用的发动机,原来柴油机的燃料系统不变,再加上和上面相同的天然气燃料系统,发动机气缸吸入空气和天然气的混合气后,由原来的柴油喷油器喷入少量的柴油作引燃用,点燃天然气和空气的可燃混合气进行工作。

 

  第二种改装模式只需改动原有柴油发动机的燃油管路,增加一条燃气管路即可,不需要更换整套发动机,因此成本相对较为低廉。通过第二种模式改装后的发动机,可燃烧柴油、液化天然气两种燃料,对于从事长途运输的重型卡车来说,有很大便利之处。目前,第二种改装模式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河南一家经营“油改气”项目的公司员工告诉记者,LNG改装的一项重要成本支出是购买LNG气瓶的成本。据悉,LNG气瓶需要把常温气态下的天然气冷却为-162摄氏度状态下的液态天然气,并维持其冷却状态。单个LNG气瓶的售价在三万元左右,单个气瓶携带的燃料可供载重卡车行驶四五百公里。如果客户从事长途运输,在进行LNG改装的时候,需要考虑行驶途中是否有加气站这个因素;如果行驶途中的加气站相距较远,就需要考虑配备两个LNG气瓶。

 

  “如果装配两个LNG气瓶,加上工时费和一些其他配件的费用,一辆重型卡车的改装成本通常在七万多元。七万多元对卡车用户来说不是个小数字,在改装之前,卡车用户就会权衡改装成本和改装后节省的燃料成本之间的多寡。对客户来说,进行LNG改装的成本也就体现在费用多寡的权衡上。”上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安全性有待商榷

  针对“油改气”项目的安全性,上述工作人员认为,与CNG改装相比,LNG改装安全性更好。

 

  CNG气瓶通过把常温下的天然气进行高密度压缩来增加储气量,气瓶的内部压力更大,通常情况下可以达到20MP,一旦使用不慎,CNG气瓶很容易变成一颗“炸弹”。LNG气瓶虽然因压力过大而发生“爆炸”的概率很小,但LNG气瓶如果密封不严很容易发生泄漏,引发火灾。

 

  “无论是CNG气瓶,还是LNG气瓶,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想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就必须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有安全资质的气瓶,并且必须对气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该工作人员总结说。

 

  行业标准亟需建立

  记者查询了公安部门,交通运输部等涉及车辆结构改造的执法部门官方网站,并未查到关于车辆是否允许“油改气”的相关规定,而根据《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机动车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来看,私自对车辆进行“油改气”是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各地“油改气”项目异常火爆,市场似乎已经默认了“油改气”项目的合法性。

 

  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造成了目前针对“油改气”项目的执法混乱局面。2012年4月,山东电视台报道,济南私自进行“油改气”的私家车将被强制拆除燃气罐;2013年6月16日,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苏州私自进行“油改气”的1000多辆驾校教练车无法进行年检。但与此同时,笔者又了解到,威海、成都、重庆等地又都对“油改气”项目开了绿灯,承认“油改气”项目的合法性。

 

  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涉及“油改气”的法律、法规,这造成地方执法部门无所适从,有的地方执法部门干脆一刀切,对所有“油改气”项目“亮红灯”,使得已经进行“油改气”的车辆无法年检。而“亮绿灯”的地方,执法部门却几乎没有出台相关规定来确保“油改气”项目的安全性。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安全隐患。

 

  与汽油和柴油相比,压缩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天然气的燃烧排放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推广压缩天然气汽车和液化天然气汽车对于改善空气质量,防治雾霾天气也是一个有益措施。市场上自发的“油改气”行为,与国家的节能减排、改善空气质量、防治雾霾的意图不谋而合。但这种自发的“油改气”行为,需要国家出台响应的法律、法规加以引导,使其更加规范,并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 【责任编辑:阿尔萨斯】

验证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卡车之友",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发布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卡车之友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卡车之友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不良信息举报 频道信箱 给我们提意见 新版首页上线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 卡车之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卡车之友网站 京ICP备1204618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7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