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末的广州车展,不仅是一场行业盛宴,更成为观察中国重卡产业转型的独特窗口。在熙来攘往的展馆一角,上汽红岩的媒体沟通会正悄然举行。没有炫目的灯光秀,没有夸张的造势,有的只是管理层坦诚的剖白与务实的规划。总经理邱学军那句“一个全新的红岩,已经回来了”,在时下中国重卡保有量突破900万辆、新能源渗透率逼近30%的行业拐点之际,显得有些意味深长。
历经三年非正常经营的状态,这家拥有六十年历史的民族重卡品牌,正以一场“极其不寻常、极其不平凡”的司法重整迎来破局与新生。从7月18日重庆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到预计12月底完成裁定,上汽红岩的重整创下了同体量案件审理速度的新纪录。不寻常的是,原有股东权利全部清零,在上海和重庆两地政府强力推动下,四家实力雄厚的国资平台携手入局,这意味着,这次的司法重整绝不是简单的续命,而是一次彻底的焕新。新股东、新赛道、新产品、新机制四“新”联袂,共同夯实了上汽红岩涅槃重生再出发的基石。

上汽红岩总经理邱学军(中);上汽红岩副总经理潘雪伟(右);上汽红岩营销公司副总经理何宗军(左)
在时下重卡行业面临“政策驱动复苏、能源结构转型、竞争格局重塑”三重变革的关键时刻,新红岩选择一条与主流企业发展泾渭分明的道路。在邱学军的解读中,“小而美”的战略定位,“小”意味着不再盲目追求扩张与规模,而是要“卷技术不卷规模,卷用户终生价值不卷价格”;“美”等同于要通过数字技术和AI的全面赋能,成为绿色、高效、智慧物流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实现“美美与共”的产业共赢。这种战略转向的背后,是红岩人对过往教训的深刻反思。曾经粗放式的发展,如今正被“做特色餐而不做自助餐”的精准聚焦所取代。
“1234”发展战略的制定,为新上汽红岩的复兴之路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除了“小而美”这一核心定位,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清醒认识市场之变、技术之变、生态之变三大变局,以及通过产业链整合、全场景覆盖、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全运营生态布局实现四个破局,共同构成了红岩再出发的系统性思考。特别是在技术路线上,上汽红岩将智电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依托60年军工基础,以科技和生态双轮驱动,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差异化赛道。
战略的落地需要精准的战术支撑。在产品层面,红岩展现了难得的定力与智慧。不久前,五款已上工信部目录的纯电牵引车,全部聚焦于短途、短倒、重载场景,而这,正是红岩DNA最为深厚的领域。这些自去年12月就启动研发的新产品,不仅传承了红岩“皮实可靠、跑得快”的品牌基因,同时也融入了“充电快、用得省”的新能源特性。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汽红岩研发方法论的转变,从单纯关注TCO(总拥有成本)升级为TVO(总拥有价值)与TCO的结合,一切围绕提升车辆使用价值和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展开。这种转变看似细微,实际上却体现出上汽红岩对重卡产品本质的深刻理解:作为生产工具,真正的竞争力永远都在于为用户创造持续的价值。

上汽红岩总经理邱学军
渠道的重塑同样体现上汽红岩的战术智慧。面对依然存在的200多家经销网络和800多家服务站,营销公司副总经理何宗军并未选择保守修补,而是提出了从“销售代理向生态转型”的渠道变革方向。新成立的新能源生态部门,正是这一转型的组织保障,它将专门负责生态建设和渠道赋能,系统引导经销商从单纯的销售角色,向涵盖运力打造、服务重构的全生态链伙伴演进。与此同时,上汽红岩也敏锐地捕捉到海外市场的风口与机遇,计划在一到两年内将KD工厂规模扩大到15家,旨在形成“直销+经销”“整车出口+KD出口”以及“属地化渠道+本地化生产”的多元格局。这一系列举措,清晰地回应了重卡行业正在发生的生态之变,当产业边界不断拓宽、价值链持续重构,昔日的单打独斗早已无法适应新的竞争态势,唯有构建共生共荣的生态共同体,方能破局前行。
创新如同驱动巨轮前行的强劲引擎,指引着航向的罗盘,定义着未来的轨迹。在当天的记者见面会上,创新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在邱学军看来,重卡已经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化科技产业升级,“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上汽红岩的创新思路清晰分为产品端和生态端:产品端方面,上汽红岩要用全新数字技术打造智慧安全、智慧动力、智慧底盘;生态端方面,上汽红岩要打造智慧营销、智慧服务、智慧物流。值得一提的是,上汽红岩的底层架构完全自主正向开发,实现了数据通路的内循环,这为其快速迭代提供了独特优势。

上汽红岩副总经理潘雪伟
副总经理潘雪伟透露的机制体制改革“四步走”计划,为上汽红岩的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股权多元化到多轮引战,再到核心员工利益捆绑,最终实现资本化运作。这种循序渐进的改革设计,既保持了变革的稳定性,又为持续创新留出了空间。特别是在股权结构上,重整后的红岩将成为没有实控人的多元化股权结构,而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模式创新。
在重整过渡期,上汽红岩的务实作风让人印象深刻。10月份正式恢复生产,年底前完成近1000台订单的交付,海外订单超过3000台。正如潘雪伟所言,这是“市场投给我们最好的信任票”。更难得的是,在企业最困难时期,上汽红岩依然坚守对客户的承诺。何宗军郑重表态:“所有已售车辆的售后服务将得到长期、可靠的保障,保修政策不变,配件供应无忧,‘新红岩’绝不甩锅。”这种责任担当,或许正是红岩品牌能够留存10万在用客户、30万客户基盘的根本所在。

上汽红岩营销公司副总经理何宗军
在当天的媒体见面会上,邱学军总结红岩精神时提出的“钝”与“拙”二字哲学,或许最能揭示这家老牌企业的重生密码。“钝”是不投机取巧,“拙”是脚踏实地打呆仗。在浮躁且极度内卷的竞争环境中,这种看似保守的价值观反而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当整个行业在价格战的泥潭中挣扎时,归来的上汽红岩选择回归商业的本质——坚守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初心。
站在产业变革的风口,上汽红岩的涅槃重生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自我救赎的故事,更是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从追求规模到专注价值,从单一产品到生态构建,从传统制造到科技赋能,上汽红岩的探索,为中国重卡行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的浪潮中,这场“钝拙”的智电革命,或许正预示着:最持久的竞争力,往往源于最本真的坚守;最深刻的变革,常常始于最痛苦的蜕变。上汽红岩的重生之路刚刚开始,而它所展现出的理性与坚定,已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构筑起一份难能可贵的确定性。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