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我国商用车出口以24.2万辆、同比增长13.1%的成绩延续高增长态势。这背后,一个显著的趋势是中国重汽、一汽解放、陕汽重卡等头部企业正从“产品出海”转向“产能出海”,通过海外建厂实现本土化深耕,从而降低制造和物流成本,提高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本文提到的海外工厂一般指KD工厂)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从输出产品到输出产能
中国商用车企业的海外布局始于21世纪初,在历经“贸易出口—散件组装(KD)—全工序生产”三个阶段之后,目前,头部企业已形成覆盖全球的产能网络。
中国重汽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商用车企业之一,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截至目前,中国重汽在全球已拥有29家海外KD工厂,这些海外工厂主要分布在沙特、澳大利亚、非洲、中东、中南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依托一汽集团的全球网络,一汽解放重点布局东欧、中东、非洲及东南亚,强调技术输出与品牌高端化。2014年在南非库哈工业区建立KD工厂,生产JH6等高端重卡,累计生产超过15000台解放卡车。截至2024年,一汽解放已在海外建立了24个组装生产基地,这些基地主要分布在南非、坦桑尼亚、墨西哥等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
陕汽重卡依托潍柴动力产业链优势,聚焦“一带一路”沿线资源型国家,主打工程车辆和矿用卡车。2015年,陕汽重卡在哈萨克斯坦与经销商合建装配厂,实现了本地化生产。截至目前,陕汽重卡在“一带一路”17个沿线国家建成本地化工厂,营销服务网络覆盖非洲、东南亚、中亚、中东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实现“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全覆盖。
东风柳汽在海外工厂项目上亦不遑多让,2023年11月,柳汽中亚KD工厂首台T5正式下线,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柳汽的品牌出海买上新台阶。
在轻卡这一细分市场,江淮汽车的出口量多年蝉联销冠。多年来,江淮在哈萨克斯坦建了CKD工厂,在越南、马来西亚开设合资公司,还在泰国、印尼、新加坡布局新能源车市场。截至2025年,江淮已在哈萨克斯坦、墨西哥等地区布局了19家海外KD工厂,其中16家分布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2025年4月,北汽福田在巴西首台本土化生产的轻卡下线,标志着巴西第一条中国商用车生产线投产,北汽福田也成为首个在巴西本地生产的中国商用车品牌。目前,北汽福田已在全球建成22个KD(散件组装)工厂、超1000家分销及1200家服务网点,覆盖130多个国家,并通过18个区域配件中心实现“储备-调配-服务”一体化网络。
从中国重汽、一汽解放以及北汽福田等商用车企业的海外工厂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中国商用车企业在海外工厂的布局呈现区域集中化、模式多样化的特点。东南亚、中东和南美成为建厂热点地区,建厂模式也从单纯组装逐步升级为全工序生产。
海外建厂的深层逻辑:政策、市场与供应链的三重驱动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竞争与合作成为出海企业面对的共同课题。我国商用车企业在东南亚、非洲、拉美等目标市场面临高关税这一难以避免的门槛,这倒逼企业本地化生产。而东盟、非洲大陆自贸区等区域自贸协定红利,则推动企业加速本地化生产进程,以享受零关税或低关税待遇。
作为生产工具面临的工况千变万化,商用车在目标市场建立工厂可以贴近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客户,本地化生产不仅可以根据当地用户工况灵活调整配置,还可以缩短交付周期,节省物流成本。
在政策导向与国家战略层面上,“一带一路”倡议引爆沿线国家基建需求,商用车企业响应国家战略倡议可谓是多方共赢。此外,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趋势之下,分散产能布局可以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对于海外市场而言,我国商用车企业海外建厂的举措不仅是提供了性能卓越的物流装备,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税收收入。单个海外工厂平均创造300-500个本地岗位,年税收贡献数以万计,这对于企业品牌融入当地市场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商用车企业海外建厂,还带动国内零部件企业跟随出海,如玲珑轮胎、法士特变速箱等均在海外设厂配套。
未来趋势:区域多元化、技术高端化、合作生态化
中国商用车海外建厂已进入“深耕期”,未来将呈现“区域多元化、技术高端化、合作生态化”三大特征,企业需从“走出去”升级为“融进去”,通过全价值链本地化实现可持续增长。
在区域布局上,东南亚、非洲、拉美仍为初期布局核心,依托低成本优势和政策红利满足当地基建和物流需求;在欧美等高端市场,未来或通过并购、合资逐步切入,以新能源产品规避贸易壁垒。
在技术输出上,新能源与智能化将成为核心抓手。在电动化方面,针对欧洲、东南亚等市场,输出纯电重卡、换电车型,从而满足欧洲严苛的碳排放法规,享受东南亚地区的政策补贴;在智能化方面,海外工厂引入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提升产品溢价能力。
未来,中国企业将更加注重与当地伙伴的深度绑定,通过技术共享、资本合作、人才培养等方式,构建可持续的全球化生态。以东风轻卡为例,东风轻卡在摩洛哥KD工厂实现与国际知名品牌奔驰、ISUZU共线批量生产,该产线严格遵循东风全球制造体系的技术规范,采用统一的生产流程,无论是东风轻卡,还是奔驰、ISUZU的车辆,都由同一批技术娴熟的工人进行组装。这种与国际领先品牌共线生产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东风轻卡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还为行业在未来建设海外工厂提供了成功范例。
从“产品出海”到“产能出海”,中国商用车企的全球化进程正步入新纪元。在这场跨越山海的征程中,唯有以技术为矛、以合作为盾,才能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华丽转身。未来,中国商用车企能否在全球市场书写更辉煌的篇章?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遍布世界的工厂与车轮之中。
验证码: